内容来源于weiphone.co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Fast Company》为与《财富》和《商业周刊》齐名的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他们的记者BRENT SCHLENDER(布伦特·施伦德)曾有幸采访过史蒂夫·乔布斯,最近,布伦特·施伦德公布了这些宝贵的采访资料,这些内容在过去未曾被公开过,它们足以体现出乔布斯在苹果最终获得成功,可追溯到被他称为“荒废时期”的那段时间。
如果将史蒂夫·乔布斯的人生搬到戏剧舞台,那将会是一出悲剧,共分成三场戏。每场戏的名称将可能是:第一章:苹果的成立和PC行业的产生;第二章:荒废时期;第三章:华丽回归和悲惨的困境。
第一章开场将会是辛辣喜剧,讲述了年轻时的乔布斯如何鲁莽如何大胆;第二章突然情节骤变,乔布斯被赶出他亲手建立起的王国;第三章既带有讽刺,也意义深远,已经几乎谢顶的被驯服的硅谷巨星华丽回归苹果,带领苹果创造超出预期的价值,而他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慢慢耗尽自己的生命,即使此刻他的王国奇迹般地变成最强大的公司。前后两章充满了莎士比亚悲喜剧的韵味。
但第二章在基调和灵魂上都与前后两章不同。记者和传记作家常常用“荒废的时期”来概括乔布斯1985年到1996年间离开苹果的那段日子,仿佛只有乔布斯在苹果的时期才有价值。事实上,这段时期对乔布斯来说至关重要。或许,这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他终于能够稳定下来,结婚生子,组建自己的家庭。他懂得了耐心的宝贵,学会了情绪失控时如何做作。最重要的是,那段时间,他管理了两家公司NeXT和Pixar,使他磨练成一位更成熟的领导者,从而在回归后将苹果推向无法想象的高度。
你或许怎么也无法将一位从大学辍学的赤脚嬉皮士与到商学院演讲的史蒂夫·乔布斯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他成长了。他人格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第二章如再稍加润色,绝对会是Pixar电影的主要情节。正如导演约翰·拉塞特总结皮克斯成功的原因时所说:从《玩具总动员》到《飞屋环游记》,皮克斯电影讲述的都是主角如何成长为更好的一个人。
自1985年开始,我就多次为《财富》和《华尔街日报》采访过乔布斯,但我从未如此感叹过这段“荒废的时期”对他如此重要,直到去年他病逝。翻箱倒柜,我找到三十几盒录音带,记录了过去25年间我对乔布斯的多次采访,有的长达3小时之久。许多带子我采访完后就没再播放过,有些带子的内容甚至还没有被记录成文字。在某些带子会听到他儿子跑进厨房的声音,
有些带子会听到按下暂停键的声音,那是乔布斯自己按的暂停,这种时候往往是他害怕自己说错什么话留下后患。事后再回头去听这些录音,那些在“荒废时期”对乔布斯的采访此时却显得很有启发。
这段时期让乔布斯学到不少:他变成一位更成熟的管理者和老板;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合作;学会如何将顽固的本性转变成不屈不挠的品质。他已成为一位企业建筑师,不仅痴迷于主建筑的构架,也注重建筑外的脚手架。他活跃于好莱坞,使他掌握了谈判的艺术,懂得如何成功管理各色创造人才,比如皮克斯的艺术家们。或许最重要的是,他锻炼出极强的适应能力,才使他能够承受苹果过去十年间的起起伏伏。只可惜,人们对他这段时间的记忆只有他的失败。
11年在人的一生中已算是相当长的时期,尤其是对一位生命不长的人。此外,许多人,特别是创造型的人,他们在三四十岁时通常是多产的时期。就乔布斯过去14年为苹果带来的大量成功来说,人们很容易忽略这段“被荒废的时期”。可事实是,这段时期改变了一切。如今我再次播放这些采访录音,我意识到,这段时期其实是他最有效率的时期。
1985年,被逐出苹果后,乔布斯并没有闲着荒废着。他时刻准备着,发誓要报复那些驱逐他离开苹果的伪君子,向世界证明他不是黔驴技穷的小丑。几天内,他抛售了所有的苹果股票,只留下一股,拿着抛售股票所得的7000万美元,创办起另一家电脑公司,也就是NeXT。创办这家公司,表面上是说通过功能强大、美观的电脑改革美国高等教育,但实际上,它是乔布斯的赌注,期待有一天能超过苹果。
,